新趣书吧

繁体版 简体版
新趣书吧 > 蜀北往事 > 第三十五章:陶瓷碎片

第三十五章:陶瓷碎片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、釉中彩、釉上彩三大类。

釉下彩一般是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,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。烧制温度一般在1250-1340℃,釉下彩出现的较早,是在素坯上进行彩绘后用浅色釉或者透明釉一次烧成。釉下彩的表面平滑润泽,手感细腻,健康安全环保,花纹经久不退,价格相对也高,但是色彩却不是很多,釉中的金属颜料不易掉出来,一般做餐具的比较多。清代景德镇出产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。

釉中彩是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再烧1250--1340℃,它是二次烧制,成品颇具釉下彩的效果。釉中彩的工艺相对复杂,成品表面光滑细腻,耐磨、不易掉色,健康安全,但是价格相对会贵一些,一般家用餐具都会选择釉中彩或者釉下彩。

釉上彩是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,又经烤花炉烘烧600-800℃而成的彩瓷。釉上彩,技术成熟于明中、晚期。釉上彩的优点是颜色丰富,色彩鲜明,表现形式多样,价格不贵,缺点则是手感不够光滑,摸上去花纹有凸起感,因二次烧制是低温烧制,彩绘没有完全融入釉中,比较容易磨损和褪色,但是这样工艺的器物很受艺术家的欢迎,如果设计出色,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很高。

到了宋朝,统治者重文轻武,文学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的发展。瓷器在这一时期也是得到很好的发展,展现出蓬勃生机。这一时期,各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,陶瓷制品品种日趋丰富。中国陶器开始对欧洲及南洋等国大量输出。

元朝建立以后,枢府窑出现,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,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。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,青花瓷自此走上一条光辉的道路。

明朝时期,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已经站在世界陶瓷业的顶峰。景德镇陶瓷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,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。斗彩更是传统制瓷工艺中不可多得的珍品,斗彩创烧于明朝宣德年间,是釉下彩(青花)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,明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各个收藏家的推崇。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有收藏明清时期的斗彩瓷器。这一时期,河北磁州窑、福建德化窑、浙江龙泉窑,也以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闻名世界。

满清统治时期,西方中世纪教皇统治的暗黑时代早已结束,文艺复兴、资本主义的萌芽和经济政治的扩张,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。到了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时期,陶瓷业进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,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以后,禁海开放,西洋制品开始涌入,西洋珐琅传入中国,并就地设厂研制,称之为洋瓷。

康熙皇帝喜爱珐琅,在他统治时期,聘请外国工匠,中外结合,花了数十年时间,成功创造了我们国家风格独特的金属胎珐琅、玻璃胎珐琅、瓷胎珐琅。以瓷器为胎者,则称为瓷胎珐琅。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叫做画珐琅,一般称之为“珐琅彩“或者“瓷胎画珐琅”,康熙皇帝特别喜爱这种画珐琅。

清末民初,由于上层统治腐败,国运衰落,外国入侵,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,大量赔款,人民贫困,食不果腹,中国的陶瓷制造业也日趋退化,进入了没落时期,直到建国以前,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陶瓷作品。

如今,这荒天野地里出现的陶瓷碎片是什么意思呢?

王梦晓走了上去,那是一些制作粗糙的陶器碎片,甚至那陶片之中还有许多细小的裂纹。

王梦晓捡起一片陶器碎片。

上面有一些简单的花纹,而且就那个陶器的形状走势来看,应该是什么大缸之类的东西。

这里难不成曾经有人在这里生活过?

王梦晓捡起几块陶瓷碎片,突然在一个残破的陶片下面见到一块破布,她用棍子划开那破布,却见到几块白骨。

她的脸色顿时就白了,连忙把手里的陶片扔了下去。

“怎么了?”

顾思远见她神色慌张,也忍不住跑了过去。

王梦晓指着悬崖峭壁下面的罐子,手都有些抖了。

“那里有骨头,而且我看到的还像是人类婴儿的骸骨。”

顾思远连忙拉着她,远离了那里。

王梦晓惊魂未定,心跳的非常厉害。

她脸色惨白,没有一丝血色。

“这里怎么会有小孩的骸骨呢?这里没有人家,应该不会有婴儿出现才对啊!我觉得自己不能接受这一切。”

刚刚看那婴孩衣服的模样,年代应该也不算长远,怎么还有随意丢弃婴儿尸骸的现象呢?

卫景西没有上前,他牢牢地牵住那杰西的牵引绳,不让它上前。

发生了这样的事,几个人都有些沉默。

“我想那些尸骸也不是随意丢弃的吧!应该是有什么变故。以前我就听说过这里的一些事情。”

大家都好奇地望着他。

顾思远便将自己听来的东西娓娓道来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